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悠久,对这一习俗的记载,先秦以来已屡见不鲜。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酒禁大开,允许民间自由酿酒,酒业市场十分兴盛。加上许多身处乱世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,酒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甚至是应付世事的方式,"何以解忧,惟有杜康",曹操的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酒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。
这一时期,酒类名目繁多,不满现实而借酒消愁者,称酒为"忘忧"、"欢伯"。晋朝的刘臻之曾写过一篇《椒花颂》来赞美酒,可见酒又有"椒花"之称。南北朝的程卿,曾喝过一种名为"千里醉"的酒。他边走边饮,归家而醉卧。用桃花浸泡过的酒,称为"桃花酒",据说喝了这种酒,可以"除百病,好容色",故又称为"美人酒"。梨花盛开时酿熟的酒,叫"梨花春"。立夏日取汁和成的酒,叫"驻颜酒"。以甘蔗加石蜜等所酿的酒,叫"蔗酒"。这一时期的名酒首推以酃湖(今湖南衡阳市东)水酿制的酃酒。酃酒在三国吴时期即已闻名遐迩,左思《吴都赋》在介绍江南名产时就曾提及"飞轻轩而酌绿酃,方双辔而赋珍羞"。西晋平吴后,在引吴主登殿庆贺的日子里,即将此酒作为战利品献于太庙。因此,西晋张载在《酃酒赋》中称其"播殊美于圣代,宣至味而大同"。东晋时期,酃酒一直做为祭祀用酒,到南北朝时,酃酒仍被列为贡酒,(1)足见其质量稳定,历久而不衰。河东人刘白堕所酿的"鹤觞酒"则是北魏时期的名酒,刘是历史上一位酿酒大师,常常与杜康并称为"刘杜缸神"。他所酿的酒于盛暑时置于太阳底下暴晒,"经一旬,其酒味不动,""饮之香美而醉,经月不醒",京师朝贵外出时,多携带此酒做为馈赠的佳品。据说,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携酒上任,路遇劫盗,但那些盗贼饮酒即醉,都被擒获,因此此酒又被称为"擒奸酒",当时游侠中流传着一句话,"不畏张弓拔刀,唯畏白堕春醪"。(2)这个故事虽有夸张,但却生动地反映出了刘白堕那高超的酿酒技术。
魏晋南北朝期间,随着酿酒业的蓬勃发展,相应的专著也有不少。北魏贾思勰在其专著《齐民要术》一书中,总结性地记述了当时制曲酿酒技术经验和原理,可谓世界上较早的酿酒工艺学著作。书中记载了包括酃酒、鹤觞酒在内的许多当时较有名气和较为常见酒的制作方法,如河东颐白酒、九酝酒、秦州春酒、朗陵何公夏封清酒、桑落酒、夏鸡鸣酒、黍米酒、秫米酒、糯米酒、粱米酒、粟米酒、粟米炉酒、白醪、黍米法酒、秫米法酒、当粱法酒等,还有酿造时间长而酒精含量高的祭米酎、黍米酎,在酒中加入五加皮、干姜、安石榴、胡椒、荜拔、鸡舌香等药物,则制成功能各异的药酒。当时人们对于酿酒的工艺的了解已相当深入,在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载了九种制酒用曲,分为神曲、笨曲、白醪曲四类,其中五种神曲和白醪曲是以蒸小麦、炒小麦和生小麦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的。两种笨曲是单用炒小麦制成。白堕曲则生、熟粟按1:2的比例配制而成。这些酒因原料与配制方法不同,功效与用途各不相同,有的专用于春、夏季,有的则适用于秋、冬季。因为夏天造酒发酵快,成熟易,但不易久藏,必须有特别的酿造;冬天天冷,酒曲中的发酵菌药性慢,需加热,冬酒可保存时间较长。还记载了酒曲、谷物的比例,酒熟后下水的比例。此外,他对酿酒的工序,如选米、淘米、蒸饭、摊凉、下曲、候熟、下水、容器、压液、封瓮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。这一时期还有《四时酒要方》、《白酒方》、《七日面酒法》、《杂酒食要方》、《酒并饮食方》等酒艺著作。可见这一时期的酿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